2025-09-25
中秋節的由來
封面

本篇完整解析中秋節從周代祭月到宋代定節的演變,並帶你認識嫦娥奔月、玉兔搗藥等經典傳說故事。還能一次掌握台灣、中國、韓國、日本、越南、新加坡、泰國等地的中秋節習俗與慶祝方式,深入了解這個最重要的華人傳統節日。 

2025 中秋節在什麼時候?10 月 6 日

2025 中秋節在 10 月 6 日,將迎來 3 天連假。至於中秋節由來、習俗有哪些?這個節日自古象徵團圓與豐收,伴隨著嫦娥奔月、玉兔搗藥等傳說。從祭拜月神、闔家賞月,到分享月餅與烤肉聚會,都是歷久不衰的中秋傳統。


中秋節歷史由來|從周代祭月到宋代定節


周代月祭起源

根據《周禮》記載,周代已有「秋暮夕月」的習俗。農曆八月十五夜,人們會設香案、擺供品,向月亮祭拜,以祈求五穀豐收與闔家平安。

這一時期的中秋,重點並不是團圓,而是 對自然的崇敬 與農耕社會的信仰。這正是「中秋節由來」最早的雛形。


唐代賞月習慣演變

到了唐朝,中秋逐漸演變成一個重要節日,不僅是祭月,更加入了文人雅集的賞月活動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〈望月〉中寫道:「八月十五夜,觀月有感。」反映了賞月文化的盛行。

唐代中秋節特色

  • 官方與民間皆有慶典。
  • 「賞月」成為主要活動,象徵清雅、詩意。
  • 民間逐漸將中秋視為情感交流的重要節日。


宋朝定中秋為節日

到了宋代,朝廷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「中秋節」。此舉確立了中秋的節日地位,也讓相關習俗逐漸普及。

同時,月餅文化 開始盛行。月餅不僅是一種食物,更承載了「團圓」與「思念」的意涵。宋代詞人蘇軾在〈水調歌頭〉中吟詠: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,更是把賞月與親情思念緊密連結,奠定中秋「團圓」的象徵意義。

中秋節由來有哪些?3 個故事帶你認識傳說與典故

中秋節不只是吃吃喝喝的日子,其實背後藏著許多傳說和文化意義。以下整理 3 個最經典的中秋節傳說故事: 

中秋節由來故事 1:嫦娥奔月

提到中秋節,最廣為人知的傳說莫過於「嫦娥奔月」。

相傳遠古時期,天空中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,烈日灼燒著大地,江河乾涸、莊稼枯萎,百姓苦不堪言。

這時,英勇的弓箭手后羿挺身而出,拉開神弓,一口氣射落九個太陽,才讓大地重獲生機。

後來,王母娘娘為嘉獎后羿,賜下了一顆長生不老的仙丹。

豈料,后羿的徒弟心懷不軌,趁師父外出時企圖奪走靈藥。

情急之下,后羿的妻子嫦娥為保仙丹不落入惡人之手,毅然將其吞下。

仙丹入口,她頓時感到身體輕盈,緩緩升空,最終飛向遙遠的月宮,與人世相隔。

自此,每逢農曆八月十五,百姓便會在皎潔的月光下擺設香案,遙祭月宮,既緬懷嫦娥,也祈求平安團圓。


中秋節由來故事 2:吳剛伐木

另一則與中秋節由來有關的傳說是「吳剛伐木」,故事源自唐朝,和嫦娥奔月一樣,流傳至今已有多種版本。

廣為人知的一說是:吳剛原本是位聰慧的樵夫,但做事三分鐘熱度,學藝不專心。

後來,他在天界犯下過錯,被玉帝懲罰送到月宮,負責砍伐一棵高聳入雲的神桂樹。

然而這棵桂樹神奇無比,只要被斧刃劈開,傷口便會瞬間癒合,永遠無法倒下。

於是,吳剛只能日復一日、不停揮斧,成了月宮裡永無止境的懲罰。

民間相傳,抬頭仰望滿月時,若看到月面有黑影搖動,那正是吳剛揮斧伐桂的身影。

中秋節由來故事 3:月餅起義

除了神話傳說,中秋節的由來也與真實歷史有關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「月餅起義」。

相傳元朝末年,百姓不堪蒙古政權的殘暴統治,明太祖朱元璋密謀起義,卻因消息難以傳遞而屢遭失敗。

此時,軍師劉伯溫想出妙計:將「八月十五夜起義」的暗號藏入月餅內,並以送月餅的名義將訊息分發給民間百姓。

到了中秋當晚,收到密令的人們齊心響應,一舉推翻元朝,建立明朝。

自此,人們在中秋賞月之際,也會吃月餅來紀念這段以智慧與團結換來自由的歷史佳話。

中秋節有哪些習俗?4 大傳統活動一次看懂

中秋節有哪些習俗?從古至今,這個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。

賞月源於古人祭月的傳統,吃月餅象徵團圓與祝福,柚子寓意平安吉祥,而烤肉則是近代流行起的家庭聚會活動。

四大習俗交織出中秋的儀式感,也讓這一天成為凝聚親情與友情的重要時刻。

以下將帶你認識中秋節最經典的 4 大活動:賞月、吃月餅、吃柚子以及烤肉的由來與意義。這些活動,讓中秋不只是節日,更是家的味道。

中秋節習俗 1:賞月的由來與意義

賞月的習俗源於古人祭月、拜月的傳統,早在周代便有於秋分之夜舉行「迎寒」、「祭月」的儀式。

中秋月圓象徵圓滿與豐收,古時人們會在庭院設香案、擺果品,向明月敬拜。

文人雅士則與親友對月吟詩、賞景抒懷。

現代雖少了祭拜儀式,卻多了浪漫與團聚的氛圍,人們在滿月下聊天、拍照、野餐,讓賞月成為凝聚情感的節日儀式。


中秋節習俗2:吃月餅的故事與由來

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於古人祭月的供品,圓形象徵團圓與和諧。

明朝的「月餅起義」更為它增添歷史色彩,成為中秋不可或缺的食品。

古時人們分食月餅,寓意家族圓滿、情誼長存。現代則多了創新口味與精美包裝,不僅用來佐茶品嚐,也成為傳遞祝福、表達心意的中秋送禮首選。


中秋節習俗 3:吃柚子的寓意

中秋吃柚子源於其諧音「佑子」或「有子」,寓意保佑平安、添丁興旺。

清代時,人們會將柚子作為祭品供奉月神,以求闔家安康。古時柚子不僅是節令水果,也是象徵吉祥的佳品。

現代人則更注重柚子的清香與多汁口感,常在中秋與家人一同品嚐,既享受時令美味,也延續了平安圓滿的祝願。

台灣獨有的中秋節習俗:烤肉

中秋烤肉並非古老傳統,而是台灣 1980 年代由烤肉醬廣告帶起的風潮。

雖沒有深厚的歷史底蘊,但烤肉火爐旁的熱鬧場景,已成為許多家庭與朋友的節日回憶。

古時人們多在中秋祭月、賞月,如今則圍爐翻烤、邊聊邊吃,讓烤肉成為現代中秋最具人氣的聚會活動,融合了團圓精神與歡樂氛圍。


亞洲各國如何慶祝中秋節?

中國大陸中秋節:

中國大陸的中秋慶祝方式因地域而異,各地展現獨有的風俗。南方部分地區流行「燒塔」,以點燃火堆象徵惜福與祈福,寓意辭舊迎新、驅散厄運;湖南則保留了頗具趣味的「偷吃」傳統,年輕人會在節夜偷摘他人田裡的瓜果小食,盼望借此獲得好運與庇佑。不論習俗如何變化,共同的核心始終是闔家團圓,親友齊聚,共享月餅、芋頭與當令佳餚,尤其肥美的秋蟹,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時令滋味。

新加坡中秋節:

在新加坡,中秋節不僅是家人團聚賞月的時刻,更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慶祝方式。當地廈門公會等團體會舉辦千人參與的「博餅晚會」,這是源自閩南的傳統遊戲,傳說由鄭成功為排解士兵的鄉愁而設,以擲骰子的結果來決定獎品歸屬,充滿趣味與互動。

作為華人社群集中的城市,新加坡中秋同時保有提燈籠、吃月餅的傳統氛圍,並結合現代城市景觀,在牛車水與濱海灣花園等地舉行燈飾展、花燈比賽與表演,為節日增添華麗色彩。

日本中秋節:十五夜

在日本,中秋節被稱為「十五夜」,氛圍帶點文雅又帶點童趣。和華人吃月餅不同,日本人會準備一盤盤雪白的「月見團子」,圓滾滾的模樣象徵滿月,還會搭配紅豆泥或黃豆粉享用。

家家戶戶也會在窗邊或庭院擺上芒草和新鮮的秋季收成,像芋頭、栗子,藉此感謝自然的恩賜。最可愛的莫過於小朋友,他們會化身「月見小偷」,提著長棍到鄰居家裡討團子或祭品,據說拿得越多就越幸運,讓賞月夜增添了熱鬧與歡笑。

韓國中秋節:秋夕

在韓國,中秋被稱作「秋夕」,就像過年一樣重要!每逢這一天,無論身在何處,韓國人都會返鄉與家人團聚,並且會與家族帶著滿滿的料理去掃墓祭祖,有些人甚至會把祖先的骨灰盒從保管所借出,帶到山林或河邊,與祖先一起「野餐」。對於韓國人來說,中秋是僅次於春節第二重要的節日!

另外,韓國人中秋節不是吃月餅,而是會享用必吃的松片(Songpyeon),這是一種半月形糯米糕,寓意豐收與幸福。


越南中秋節:望月節

在越南,中秋節又被稱為「望月節」,更是孩子們一年中最期待的節日。夜幕降臨時,小朋友會提著象徵「跳龍門」的鯉魚燈籠,在街頭熱鬧遊行,寓意未來能勇敢成長、迎向好運。

這一天到處都能見到舞獅表演,孩子們更愛聽長輩講述「阿貴上月球(Chu Cuoi)」的奇幻故事,笑聲與驚呼聲此起彼落。許多家庭還會在家中擺設祭桌,供奉水果與月餅,感謝自然的恩賜。對越南人來說,中秋節就像一場專屬兒童的狂歡嘉年華,熱鬧又充滿童趣。

泰國中秋節:

在泰國,特別是曼谷唐人街,每到中秋夜晚便會熱鬧非凡。日落之後直到凌晨,街區都洋溢著拜月祈福的氛圍,許多民眾前來祈求平安與好運。活動中還會出現趣味表演,例如:泰國男子身穿漢服化身女子登場助興,讓現場增添不少笑聲。

除此之外,那空沙旺府的華人社群也有獨特的「選觀音」傳統,會推選一位年輕女子換上觀音造型,為在場民眾送上祝福。宗教儀式、文化表演與熱鬧市集交織在一起,讓泰國的中秋節充滿異國風情與節慶色彩。